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08期 2010/05/01出刊/ 半月刊

 

 

《客家學導論》---〈客家學的回顧與展望〉

【文╱莊筱毓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作者:王東
   王東,1963年生,安徽人,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研究方向為史學理論與史學史、中國區域文化史、客家研究。著有:《客家學導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台北南天書局,1998年)、《社會結構與客家人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在《歷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史學理論研究》等國內外學術其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譯文、書評等百餘篇。

主旨:本篇主要是在介紹客家研究的開端,從最早有「客」記錄的記載開始說起,一路介紹客家研究的興起及重大研究,也涉及到海內外有關客家的研究;除了介紹客家研究的興起外,作者也針對了客家研究的成就與不足提出了見解。

第一節 客家學研究的回顧
一、客家問題研究的發端
   在北宋以前,都未有關於客家民系形成和發展問題的記載,到了北宋時期,隨著客家先人陸續南遷至閩贛交界地區後,才開始有關於客家地區語言和習俗方面的記載;到了明代中後期開始,閩粵贛交界地區的客家人口已達到飽和狀態,因而客家民系逐漸有向外拓展的趨勢,就在這客家民系向外拓展的過程中,使得客家人與有關的土著居民〈粵海系、閩海系、鄉贛系〉的衝突日益加深,在這種情況下,便開始考察客家源流,並研究客家的語言和文化,希望可以藉此來增加周邊其他民系對客家的了解,消弭相互之間的誤會。最早具有客家問題研究性質的論著,屬清代中期徐旭曾的《豐湖雜記》內容涉及客家人的由來、語言特徵及民俗文化等方面,開後世客家研究先河;爾後,黃釗的《石窟一徵》當中《方言》二卷,則是被客家方言學者是為客家方言研究的先驅。到了十九世紀,由於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主要發起人和重要領導者都是客家人,也引發了各界對客家源流的調查與研究。

  有關客家歷史以及文化方面的研究,可分為三個方面:

  1.以少數非客家人是為主體、意旨在侮辱客家的文字活動。基本上這些都是土客械鬥最嚴重地區的非客藉人士,由於他們是站在當地土著的立場來看土客械鬥,而沒有客觀、公正的分析土客械鬥的原因,把雙方的衝突歸結為客家人「好鬥」的心態,故而客家人成了兇狠、野蠻的民族,例如在《新會縣志》和《四會縣志》都把「客」加上犬旁,用以侮辱客家人格。

  2.以西方的傳教士和人類學者為主體的客家問題研究。十九世紀中期以後,中國在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下成了世界列強殖民地,西方各國要在中國建立殖民統治就必須要了解中國的文化傳統和風俗民情,客家作為一個生活在中國南部獨特的居民共同體,引發了西方的傳教士和人類學者注意進而著手實地調查;但是由於受到近代西方人類學研究總體背景的侷限,在總體上他們把客家民系當成是不同於周邊其他居民的獨立民族,並且對客家文化的研究抱著讚揚的態度,缺乏中肯的分析與比較。

  3.以客籍學者為主體的實證性研究。在以客藉學者為主的研究中,帶有較強的實證性特點。

二、羅香林先生的巨大貢獻
   在羅香林先生的《客家研究導論》及《客家源流考》當中,系統性的總結了多年來客家問題的研究成果,而且還在理論體系方面,對當時及後世的客家學研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二書的主要學術貢獻有以下幾個方面:

  1.首先提出漢民族「民系」的概念,並且運用到客家研究之中。他從漢民族及其民系的發展過程中,全面地、系統地論述了客家乃中原民系的一個民系的觀點,從而科學的論證了客家的民族屬性,為後世的客家學研究奠定了理論的基礎。

  2.詳細、具體的探討了客家先民自中原南遷的歷史原因、遷徙過程、移民規模、人口分佈、轉徙途徑,從而敘述了客家的源流及其歷史發展的過程。

  3.分析了客家民系形成的具體過程及其時間,討論了民系形成的標準以及一個民系區別於其他民系的重要標誌等理論問題。而關於羅香林先生客家民系是形成於五代宋初的觀點,直到現在仍然是客家學研究中最有待表現的觀點。

  4.對客家文化的優良傳統,給予極高的評價,並對這極具特色的文化源流、特點、形成過程等方面,做了詳盡的研究。

  5.在研究方法上,首次大膽的將家族譜碟與正史文獻結合,從而為後世的客家學研究在材料的收集與整理上,樹立了成功的範例。

三、港台和海外關於客家問題的研究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東南亞大批民族國家的獨立,原居於此的客籍華僑開始了本土化的過程,紛紛加入當地的國籍,成了道地的華人,而在當地的經濟上,客籍的華僑都有重大的貢獻,因此,作為當地華人社會重要組成部分的客籍華僑和華人,更是備受學術界的關注。就是在此背景下,從六七十年代開始,港台和海外又掀起了一波客家研究的風潮,成果如下:

  1.台灣和香港方面:
     台灣方面以陳運動先生著的《客家人》為例。陳運動先生的《客家人》一書,主要特點在於較為全面地吸收海內外自本世紀初以來關於客家研究的重要成果,書中在闡述某種議題時先引證前人的研究成果,再以客家前賢的研究論證,最後再引出自己的結論。並且以往羅香林先生有關於客家的研究都忽略了把客家作為一個研究對象而進行各方面的研究,陳運動先生則是突破了這一侷限,首開系統系研究客家的先河。而在《客家人》一書中,作者注重綜合歸納,而缺乏創新,不論是在研究體系方面還是具體的結論或觀點方面,作者都沒有突破羅香林先生已有的成就。但是在《客家人》一書在資料的包容性、全面性以及全書的系統性來說,仍是在羅香林先生之後海內外客家研究的大成。

    而和台灣的客家研究不同,香港的客家研究則是關注在客家民系獨特的文化背景中,在研究分法上,香港學界主要借鑑歐美人類學界的田野調查方法。而在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畢業於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系的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的謝劍博士。

  2.海外方面:
     從整體上來看,海外學術界對於客家問題的研究,一般都是從華僑華人史的角度來看待客家,而對於大陸客家問題研究的較少。而日本學術界對客家的研究則是有很高的建樹。如高木桂藏的《客家》一書,在台灣還出版了中譯本。

四、80年代以來客家學研究在中國大陸的復興與發展
   在50至80年代期間,中國大陸的客家問題研究,「客家」一詞除了在漢語方言學界常出現外,在其他幾門學科之中,幾乎是無人知曉。 80年代後,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客家問題的研究又逐漸被重視;在大陸客家問題研究的復興和發展過程中,華東師範大學吳澤教授的倡導和組織,起有重大而積極的作用,他認為一部中國通史,應該包含海內外華僑華人史,還要包含中華民族、尤其是漢民族個民系的發展史,只有這樣一部中國通史才算完整,因此在他的領導下80年代初,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史學研究所成立了華僑史研究室;又於1988年在李逢蕊先生等人的協助下,成立了「客家學研究室」,這是大陸最早的客家學研究機構,也是全國高等院校中第一個客家學研究的專門機構。

  而在1989年廣東舉行的第九屆客屬懇親大會中,吳澤教授發表了《群策群力,開創客家學研究的新局面》演講,首次提出了「客家學」這一嶄新的科學概念,並就客家學研究的相關問題作較為全面性的論述;稍後,又以講稿為基礎,寫成了《建立客家學芻議》,就客家學的科學體系、研究方法等作全面性的闡述,這篇文章被公認為大陸客家學學科建設的綱領性文獻。

  1991年5月在吳澤的倡導下,華東師範大學客家學研究中心舉辦了首屆的「國際客家學研討會」,這是首次國際性的客家學研討會,也在此時大陸的客家學進入了實質性的發展階段,成果有:

  1.大批研究機構紛紛成立

  2.有關專門性的客家學研究期刊出版

  3.有新意、有創造性的研究成果不斷問世

第二節 近一個世紀以來客家問題的成就與不足
一、成就
   1.釐清了客家民族的屬性,從血緣關係、文化傳承等方面證實客家是漢民族一個組成的部份,也敘述了所謂客家是一個獨立的民族或客家為「非漢族」等錯誤的觀點。

  2.把客家先民南遷的過程以及客家民系的發展歷程弄清楚,替客家文化的源流打下基礎。正是因為此一觀點,我們今天才可以用「移民文化」來涵蓋客家文化的特徵。

  3.港台和海外的學者對客家文化具體而微的研究,拓展了客家研究的領域,深化了客家研究的層面。

二、不足
   1.在對客家民系及其文化的價值觀上,感情上的偏愛多於理性方面的分析與揚棄的態度。如羅香林先生為代表的客家問題研究者,主要是針對所謂客家非漢族的觀點以及由土客械鬥所引發的對客家人侮辱性的言論,因而在他們對於客家人及其文化的研究中,往往反映出強烈客家民系的自尊心與自豪感。

  2.也是因為「客家非漢族」的言論下,對於客家的探索,忽略了對客家民系的歷史進行總體性的研究與分析,對於當代客家民系的各方面,更是一片空白。

  3.地方主義傾向。

  4.在研究方法上,重文獻資料而輕田野調查。

第三節 對客家學研究的展望
一、非客籍學者的介入
   非客籍學者從事客家學術研究,在程度上可以打破以往研究主體與研究客體之間的一致性格局,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客家學研究中的自我中心主義傾向,為客家學的研究帶來更多的理性探索和科學精神。

二、各學科的滲透
   當代的客家學研究需要和其他學科結合,從多方位、多層面的研究客家議題。

三、海內外學術界的攜手合作

四、客家社團、研究機構與學術期刊
   加強各個學術期刊之間的交流,避免各自為政、重複研究的現象,透過合作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重複勞動,也可以促進研究的深化。

心得:
   此篇文章對客家研究作了一個全面性的回顧,清楚的闡述了客家研究發展的過程,也針對客家研究的興起以及客家研究的不足作了全面性見解,此一文章可以說是對於著手客家研究的後輩們的基本工具書。但是王東教授在本篇章中並沒有提到和「主流」客家觀點不同的「聲音」,個人認為在這個部分稍嫌可惜;且王東教授多是針對客家的「源流」進行探討,較少談到有關客家研究的其他部分,這也是可惜的地方。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巧媚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林筱蓉、古儀瑩、江欣潔、梁素禎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