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欣芸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當我們提到「客家」是什麼時,我們會想到客家婦女勤儉、客家的硬頸精神、客家人很好客等等的說法。其中,我們還經常可以聽到「客家族群重視教育」這樣的說法。
高雄美濃有句諺語說「如果不讀詩書,即使長眼睛也沒用」,另外客家重視教育的說法還有「晴耕雨讀」、「耕讀傳家」,在客委會的網站上也說「客家人具有比較重視教育的族群特質,傳統的理想生活境界是“晴耕雨讀”、“詩書傳家”;客家人珍惜文字,尊重有知識的讀書人,敬重文明,成了歷代相傳的古風。」可見客家族群「重視教育」這種說法在台灣是普遍認知,那這樣的認知是正確的嗎?有沒有可能這又是一項被發明的傳統?
我檢視幾個提出客家很「重視教育」說法的例子像是以習字亭、敬字亭、聖蹟亭作為客家族群注重文教的一個象徵。還有鄧榮坤、李勝良說到「客家人在台灣的識字率有百分之九十八,在台灣的高普考試及格中,佔有很高的比例」。近日利亮時老師在課堂上播放的大陸製作的客家影片也說到客家人在梅縣成為公務員的有五百人。但這些都是令人懷疑的。
這些數據都沒有做過比較研究,要說客家「重視教育」就必須做比較研究,將客家族群和其他族群做比較,比較的結果確實是客家比較「重視教育」我們才能說客家「重視教育」。首先,台灣這種「敬惜字紙」的風氣並不是客家人所特有的,而是一種中國儒家文化裡普遍的風氣。再者,一般我們說的識字率是指十五歲以上「成年人」,能讀寫文字的人所佔的比率。而客家人在台灣的識字率有百分之九十八,這是指清代?日治時期?亦或是現代?這點作者並沒有明確的指出。如果是清代,客家族群的識字率有百分之九十八那可真是「驚人」;日治時期也沒有高達百分之九十八的識字率,如果以最近這幾年主計處所顯示的資料2008年的識字率達97.78%。如此看來,要說客家人在現代識字率達百分之九十八也不過比平均值高出0.22%而已,這跟平均值差不了多少。最後,梅縣成為公務員的有五百人,那梅縣所有公務人員有多少?客家人又占多少比例?這些都是要經過比較才能夠確認的。因此,對於「客家族群重視教育」這樣的說法在尚未做過比較研究之前,我對此說法是尚有存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