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地球日的訂定,就是要呼籲民眾主動關心,地球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大家都知道客家人的生活,一向簡單 勤儉,也養成客家人,愛物惜物的好習慣,台大教授張文亮,在多年實地研究後,完成〞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這本書探討客家先民,在水利工程技術 環保觀念,水資源的科學等等方面的貢獻。
客家祖先初來台時,大部分居住在,土壤較貧瘠的丘陵地區,為了生活,就得想辦法灌溉耕種,新竹地區,有100多年歷史的南埔水圳,由21段鞍形隧道組成,當初是由先民,在不破壞地理環境下,一行人胼手胝足開鑿而成。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理事長 姜信淇:「以前水圳的水量很大,這裡60多甲的土地,都靠南埔水圳來耕種。」
新竹南埔村民 許藤漢:「有時候灌溉渠道會塞到,帶領人就會帶我們去(清泥),常清泥清得滿身是泥,都沒有穿鞋進去。」
除了引溪水開鑿水圳,過去先民,也開挖埤塘儲水灌溉農田,有〞千塘之鄉〞的美稱的桃園縣,是全台埤塘密度最高的地方,大大小小用來蓄雨水的埤塘,也見證客家先民的智慧。
台大生物工程系教授 張文亮:「他們在乾季的時候,把水給留下來,所以他們沒有依靠一個水庫,他們依靠幾千個池塘互相串連,我們知道要挖個池塘,基本上是土地的奉獻,不是為了我自己,是為了周圍的人。」
台大教授張文亮,利用近20年時間,到台灣各地研究,發現許多水利工程技術,環保觀念 水資源的科學,大型供水系統,都是客家先民,在台灣土地上所留下的,他也將這些研究發現,寫成一本書,叫做〞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
台大生物工程系教授 張文亮:「有些非常有趣的建造,其實有很多是客家人所做的,所以後來我就想說(寫書),讓我的學生,或下一代能夠了解,客家人到底對台灣有哪些貢獻。」
客家人向來珍惜資源 愛物惜物,對大自然更是以敬神拜天的,謙卑與其共存,從敬字亭 客家福菜 ,豬膽乾等醃漬品,就看得出來,客家人有多重視物盡其用的道理,4月22日地球日的訂定,是為了呼籲人類,重視環境所面臨的生態危機,對客家人來說,早把這樣的思維,落實於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做環保。
資料來源:
http://www.hakkatv.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