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客家人掃墓時都會準備米食祭祀祖先,其中很特別的就是艾粄,因為在糯米中加入艾草和糖搓揉,所以蒸出來之粄皮是綠色,但是這種草真正的名稱其實是鼠麴草 ,因為在清明節前後盛產,所以別名叫做清明草,展現客家人生活飲食就地取材的智慧。
蒸籠一打開,剛蒸好的艾粄冒著熱騰騰的蒸氣,由於加入艾草與糖搓揉,粄皮呈現綠色,內裡包紅豆餡或者蘿蔔絲餡料,鹹的甜的都有,在客家人的掃墓祭品裡,紅粄、菜包、丁粄以及艾粄都很常見。
客家美食業者 鄭彩緞:「現在3、4月這時候盛產季,所以我們就會採一些艾草來做粄。」
一般習稱的艾草是大艾,客家人揉在粄裡面的,主要是黃花艾再加上少許大艾提味,這種黃花艾是鼠麴科屬,也因為在清明時節大量生長又名清明草,因為藥性溫和全株都能入藥,醫書上記載能鎮咳、去風寒、去痰、降高血壓,所以也是生活中常用的保健偏方。
青草舖業者 藍秀鑾:「以前很多瘟疫的毛病,就是一定要利用這個清明,因為清明過後就是夏天,那時候疾病一大堆,他們可能就趁這個清明節的時候,趕快去吃一吃可以抗煞,像剛剛講的可以抗煞驅邪這樣子。」
清明過後時序漸漸進入夏天,客家人認為黃花艾有驅邪的效用,所以加入食物中,可以在季節交替時能驅寒、保健身體,充分展現在早期艱苦生活中,客家先民因地取材的智慧。
資料來源: http://www.hakkatv.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