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羅玉芝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囝」的本義。囝,《集韻》:「九件切,閩人呼兒曰囝。」唐•顧況〈囝〉:「果獲是苦,囝別郎罷。」自注曰:「囝,音蹇,閩俗呼子曰囝,父為郎罷。」宋•陸游〈戲遣老懷〉:「阿囝略如郎罷老。」就白話來說便是「兒子、兒女」。
「囝」詞意的使用情況
地點 |
義項 |
閩北 建甌 |
1.兒子,如:大囝 2.子女,如:囝孫
3.年紀輕的人,如:囝仔 |
閩中 永安 |
1.兒子,如:大囝 2.子女,如:偷生囝
3.年紀輕的人,如:娘囝 |
閩東 福州 |
a.充當實語素 1.兒子,如:大囝 2.子女,如:頭生囝
3.年紀輕的人,如:丈夫囝
4.某一類型的人,如:番囝
b.充當准詞綴,附帶「小」義,如:車囝、牛囝
c.不帶任何實質意義,只做後綴,如:椎囝、戲
囝小戲子/戲子 |
閩南 海口 |
a.充當實語素 1.兒子,如:大囝 2.子女,如:囝孫
3.年紀輕的人,如:公爹囝
4.某一類型的人,如:手工囝
b.充當准詞綴,帶有「小」義,如:樹囝、兵囝
c.不帶任何實質意義,只做後綴,如:桔囝、年
囝元宵節 |
「囝」在指稱人的範圍上擴展其義
【實語素】從特指到泛指
繼囝、契囝、囝新婦 → 兒子
尾囝 → 兒子、女兒
囝孫 → 子女
生囝 → 孩子、後代
丈夫囝 → 泛指青年人
工囝、手工囝 → 泛指某類型的人
【附加,表「小」意】
嬰囝 → 很小的嬰兒
后囝 → 小兵
【虛詞 (純粹表詞性或帶感情色彩)】
聾囝、啞囝、瘦囝 → 名詞
尼姑囝、ㄚ頭囝、戲囝 → 可泛指,也可帶有蔑稱的感情色彩
從上面的敘述來看,「囝」的演變規律為:實語素 (詞根) → 半虛語素 (準後綴) → 虛語素(後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