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覲文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一生)】
經濟不斷起飛,資訊快速傳播,全球化浪潮無所不在的衝擊,社會邁向現代化,到處充斥物質的享受。台灣各地的社區也不例外,不但讓我們祖先所留下的優良傳統文化受到西化的影響與同化,更在全球的經濟競爭之下,傳統地方產業漸沒落與消失中,社區人口大量外移,形成都市的過度負荷,鄉村空洞化的現象。物質帶給很多人短暫的快樂,但卻是沒有根的感覺,冷漠與空虛。所幸近年來保存文化資產與復甦地方經濟的意識逐漸興起,從古蹟、歷史建築或是傳統聚落等文化資產,到地方觀光資源的利用,都受到資產擁有者或是國人的重視。畢竟具有歷史意義與價值的文化資產是歲月的累積及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其人文、倫理道德與歷史的意義不是科技發展或經濟起飛所能取代的。
得以維持善良祥和的社會以及豐富我們心靈的力量,是來自以人為中心的文化價值、道德規範與老祖宗的智慧。從無形的傳統文化習俗、聚落家族祥和的倫常,到有形的歷史建物與傳統活動,都是經過長時間甚至跨世紀所傳承下來的資產,隨著時間的演進,將更加豐富與優秀。在進行文化資產與傳統聚落保存時,進一步規劃出具教育與休閒觀光功能的社區,以達到永續生存與發展的目標,應是各社區努力的方向。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是政府相關單位的政策支持與資源提撥,並透過跨部會的整合,借重產、官、學的力量,以守護住我們的文化資產,發展觀光與地方產業經濟,讓世世代代的子孫不但能夠感恩與傳承傳統優良文化與倫理道德,並能注入新的生命,活化社區,改善生活環境與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