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慧怡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幸福的地圖〉片中描寫亞洲地區國家,新住民適應新生活的方式,及政府對這些外來新住民在適應新生活上的輔導及照顧。
〈幸福的地圖〉片中可以發現新住民對於文化適應的經驗歷程。適應新生活的壓力、語言溝通與文化的隔閡,遍嚐著驚惶失措、失落無奈、徬徨、無助的心理歷程而陷入困頓與孤寂之中。真正讓這些新住民感到最失望的是,國人對她們的刻板印象、歧視與不尊重,是她們感到最困擾的根源。誤認為她們只是來台灣賺錢、打工,並不想要在這片新土地上深根。其實他們只是想要被尊重的感覺。初到台灣的新住民,前三個月都非常的想家,和家鄉的親人靠著電話連繫來舒解壓力。逐漸的克服了語言的障礙,生活飲食習慣、接著下一代子女的出生,建立凝聚一個新家庭的生活。在新住民使自己融入了台灣本土的新生活時,社會大眾應以尊重對等的態度來看待,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破除文化歧視、偏見與刻板印象。除了可以視當地的文化照護情況做一些必要的調合,提供原生文化之照護,以增進新住民的身心健康。鼓勵並接受她們的母文化,期望能讓她們有尊嚴生活在這一片土地,融入成為台灣家庭與社會的一種新景象。
以日本山形縣為例,位於日本東北農村,這裡有許多的新住民。在這裡的新住民大多是靠當地政府部門的國際通婚業務介紹,而成為當地的新住民。當地韓國籍的新住民,定期舉行聚會交流,進而把韓國美食推廣成當地的觀光特色,遊客可到當地的「韓國館」品嚐到韓國美食。此一個案是影片中,新住民適應新生活最為成功的個案。台灣為新住民適應新生活的方面,藉由社區大學為新住民開設語言識字、文化、與親子互動…等的課程來幫助新住民,使她們能表達內心需求與願意走出來協助更多新住民適應台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