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純瑜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三生)】
摘要
子曰:「食色性也」,飲食與男女之間的情愛,似乎是人類與身俱來的本性。
而心理學家馬思洛(Maslow)也認為飲食是人類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透過衣食飽暖的滿足,才能進一步有安全感以及愛與被愛的感覺。同時在社會上的人際關係,才因有自尊、自信,以達到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
飲食文學的發展,是透過文學作品的書寫,能進一步地了解飲食文化深層的內涵;藉由文本中的鋪陳,也能展現出屬於該時代的集體意識與飲食文化多元性的風貌。
在本文的研究中,是以客家飲食文學為架構中,藉由客家山歌、諺語、小說以及散文為研究的素材,並以客家飲食文學中的情愛為框架,希望能深入探究客家族群中,男女纏綿緋側的情愛世界與時空背景的氛圍和族群所開展出的特性。
此外,也想透過文本書寫的研究,探討客家族群在時間、空間上的集體意識以及客家精神的體現。筆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客家飲食文學作品中,所表現男女情愛的方式,可經由茶、酒、甘蔗、豆腐等飲食元素,將心中那股濃濃的情意,以或隱喻或轉化或象徵的手法,以山歌、戲曲傳唱的方式互訴情衷,也以散文、小說呈現出細水長流式的情愛。至於客家夫妻之間的感情,則又是另一種「說不出愛」的方式,含蓄地曖曖發光,以日常生活中飲食的用心,傳達出彼此平淡、平凡、平實的關愛。
在客家飲食文學中,筆者也注意到,作者常會藉著飲食的書寫,以表彰客家婦女那種「灶頭鍋尾」堅毅、勤儉、樸拙的固有美德,以及屬於客家人特有的符碼。這些也在在地反應出客家飲食文化,它得天獨厚有的特色。
*本文曾發表於98年6月28日「第一屆台灣客家語文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