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04期 2010/03/01出刊/ 半月刊    

 

 

東部客家

【文╱呂欣芸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客家文化專題曾讀到的東部客家,一直以來,客家經常被提到的多是北部客家和南部客家,鮮少說到台灣東部的客家,似乎東部沒有客家,其實不然。台灣東部在清代稱「山後」,拓墾的比西部晚,漢人來到這裡的也少。在孟祥瀚的清代台灣〈東部之拓墾與發展〉一文中詳述了東部客家的拓墾與發展的歷史沿革,東部自荷蘭時期就有漢人進入,他們被稱為通事,往來於荷蘭與原住民之間,為荷蘭人收鹿皮。而荷蘭人也擅長用以夷制夷的方式管理殖民地,設立部落會議,將台灣各地分成幾個區塊,每個區塊以最有權勢者代表出席,藉此掌控偏遠地區的動靜。又稱之為?社制度,此制度也被後來的明鄭和清代所延用。

  東部的拓墾與西部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東部因受地形的限制而成點狀開墾。由於西部多平原,是大面積的開發,人口以散狀形成面。在東部,由於山地多,平原少,可耕地面積小,且這裡的可耕地多是沖積平原。因台灣東部河流短促,冬夏季水量不均,所以人們居住在沖積平原靠山的的高地而飛沖積平原的正面。因此,東部的開墾遂成點狀。

  在同治光緒以前因朱一貴事件而實行隔離政策並未停止招撫生番,但隔離政策卻使外國覬覦東部。由於台灣位於交通要衝,西人東來者日眾,欲取台灣為據點的有英國人、日本人,英人甚至欲取台灣東部為海軍根據地。清朝了解到隔離政策使外人有的覬覦之心,遂盡速開墾。台灣東部就在這樣的形況下被中央正式的開墾。然而開山撫番有他的成效和限制,並非非常有效,至少據日治初期的人口普查數字顯示,東部漢人是極少數的,絕大多數都是原住民。

  台灣東部的拓墾要到日治時期才有顯著的成果,因為此時是以國家的力量在推動著。而客家人移民至此,多是二次移民。他們因為在西部無法生存或是窮困,在政府的號招下來到東部開墾經濟是吸引他們的最大主因。且此時日人在此造鐵路、開農場、林場、製樟腦,皆須人力,客籍人士便移民至此求生存。

  總觀東部的拓墾,因為地理上的關係致使交通阻隔,原住民又多,不開墾是因為官方組饒,開墾也是有賴於官方的力量。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巧媚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林筱蓉、古儀瑩、江欣潔、梁素禎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