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04期 2010/03/01出刊/ 半月刊    

 

 

高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讀後感

【文╱朱慧怡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高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以一個戲劇表演的場域來形容及說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景。分成七個部分來解說:一、表演;二、劇班;三、區域和區域行為;四、不協調角色;五、角色外的交往;六、印象管理的藝術;七、結論。作者從書中將自已和他者比喻成表演者或演員,在不同的場所或場域當中,同時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可以是表演者、觀察者、領導者、主動、被動者…等等多重角色身分的互換,或者是在同一時段,擁有多重角色的身分。表演者在台前,應耳聽八方眼觀四方,除了自身的表演身段外,還應仔細觀看台下觀眾的反應和回應。同時還要身兼數職,與工作人員相互配合。例如:配合音樂的高低起伏,與扮演對手身分的表演者配合,注意台前、台下、台上的各種臨場反應,隨時對戲劇的表演做出修正及改善。表演者需要不斷地對自身的表演過程維持與經營,來達成表演性質的一定品質及水準。高夫曼用戲劇概念解釋我們的日常生活情景,用戲劇的比喻作為自己理論的架構。因此,高夫曼認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場景的不同,不斷地為情境做定義。在這樣一個情境過程中,人們是透過自我表現的方式來詮釋出信息,而這種符號活動又可分為給予表現或流露表現兩種符號工具,人們可以依此得知他人預期會產生的反應,並進而選擇自我應該如何表現出的面貌。 此外高夫曼又更進一步表示,誰能夠在情境中控制他人的想法,尤其是對他自己的想法,那麼他就能從中獲利。 這種控制的實現,主要是靠對其他人逐步形成的情境定義施加的影響而產生的;因此,其實踐的方法是在言行舉止中流露出某種印象。 而這也是所謂的「表演」,使其他人能夠自願地把他們的行為和他本人的計畫協調起來。 從這裡可以得知,人會不斷地監控自己,掩飾他們自己的某些方面而突出另外的方面,而這樣對個體的控制形式再度保證了交往過程的勻稱性。例如:我們的穿著樣式,我們說話方式,我們的姿勢等個人門面-這些全部意味著隱藏我們是誰。我們可以推測,高夫曼在某種程度上強調,人是反思的存在著,能夠監控自身的行動,也因此才能夠控制他們周圍的環境。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巧媚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林筱蓉、古儀瑩、江欣潔、梁素禎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