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04期 2010/03/01出刊/ 半月刊    

 

 

苗栗市 獨特的事 - 火旁 龍 (炸龍)

【文╱曾筱茜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接近凌晨零時,一反往常空寂安靜的街景,苗栗市區人潮蜂湧而至,兩條主要幹道上擠滿了佇立的人群熱鬧圍觀。衝入天際的一聲響,燦麗煙花綻放,光彩奪目映入仰看觀眾的黑眼珠中。

  接著,煙霧瀰漫,炮聲鑼鼓喧天,人聲鼎沸。燃放一串又一串的紅色鞭炮,一條條鮮豔亮麗的長型物體置身於煙霧裡,在其中不停歇地激烈跳躍、奔跑,轟隆隆的爆破聲和鑼鼓聲,也不斷地激震著民眾耳膜。

  一長條的大馬路上,民眾跟隨著鑼鼓隊伍慢步前進,終點站是苗栗火車站前的廣場。聚觀民眾見不著臉上的倦容,歡天喜地的氣氛似乎已經推到最高點,此時,炙紅的旺火熊熊燃燒著,點燃那有著鮮彩鱗片的物體、旁人口中所謂的「神靈」,大火正不斷地竄燃,直至化成灰燼。

  已是深夜,苗栗市區剩下稀疏人語回盪,留下佈滿爆竹碎屑和垃圾的街道。熱鬧歡愉的情景已落幕,而民眾都帶著「功德圓滿」、心滿意足的笑容緩緩離去。

  「火旁龍」,這是苗栗地區每年在元宵年節時,都會舉辦的一年一度活動慶典。「火旁龍」就是用鞭炮炸龍,是苗栗客家地區傳統特有的元宵活動。且苗栗火旁龍已與鹽水蜂炮、平溪天燈同為台灣元宵節的三大活動,所以近幾年只要每逢元宵時節,都吸引眾多民眾前往參加,共襄盛舉。

  研究客家文化的客家大老陳運棟指出,炸龍源自於大陸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客家原鄉,早年因晚間視線不佳,所以在龍身部分設計煙花火炮,舞龍時很有技巧的引燃龍身及腹部的火炮,惟龍身的煙花火炮數量有限,所以才由旁人在龍身旁增加鞭炮,營造出整條散發出火花、龍騰雲駕霧的情境。

  在台灣傳統慶年節、過元宵時,各地都有舞龍的民俗活動與表演,唯獨苗栗客家發展出「炸龍」的習俗。早期苗栗客家以務農為主,人民的生活與廟會慶典息息相關,除了一般的舞龍慶典,更將舞龍神化為迎龍活動,期望藉由神龍帶來祥瑞之氣,帶給民眾平安吉祥、五榖豐收。

  糊龍→祥龍點睛→迎龍→火旁龍→跈龍→化龍升天,為客家的「火旁龍六部曲」。從四面八方射來數以萬計的各種鞭炮,在聲光煙霧中穿梭翻騰的祥龍,有著愈炸愈旺,驅邪納吉的吉祥象徵說法。炸完龍後,龍隊須「謝神化龍」,功德圓滿的將龍神送返回天,整個活動儀式才算成功完整地劃下句點。

  在這系列科儀中,蘊涵客家先民把龍的神格定位在「人」與「神」之間,同時反射出客家人對神、人互動細膩的情感與信任。如此的傳統客家文化及特有的火旁龍活動,值得大家共同熱情參與,使苗栗地方獨特的文化精髓得以永久地保存與傳承 。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巧媚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林筱蓉、古儀瑩、江欣潔、梁素禎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