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04期 2010/03/01出刊/ 半月刊    

 

 

吃不飽的年輕人-追尋青年朋友與土地的情感聯結

【文╱邱盈滋、游靖宇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一生) 】

  筆者藉由2009年底參與本所的實地踏查-苗栗灣寶社區居民與土地的情懷,並以「青年與土地的情感」為主題,向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周錦宏教授請益,探討現代年輕人與台灣土地的牽連,及因之而衍生的「食不飽與精神不飽」;並冀盼能引起同儕朋友關切台灣土地,了解根源的迫切。

  在苗栗灣寶社區的居民為了捍衛土地被政府剝削,儘管是年歲較高的長輩們,亦是不畏艱難地站在最前線為土地吶喊,而他們所發出的一字一句在在是對這片土地的關心、愛護和著急……,這片土地存在著由祖先傳下來的生命記憶,千言萬語為了就是不捨將要被剝削的土地。 與灣寶的老人家進行了2小時多的座談,我(們)心中泛起了點淡淡的憂愁,心裡想著是,怎麼會沒見到關心的年輕人……? 就與周教授請益探討的過程中,筆者得知在傳統的社區而言,論及他們的行銷力與關係網絡的連結都是呈現傳統的人際關係樣貌,所以若是要擴大力量的層面,必須累積年輕人的力量。至於議題是否發酵成功,沒有絕對的可能與不可能,但隨著社會慢步成長,積累力量,無論灣寶社區捍衛自己權利的結果如何,至少引起人們對土地的關心,與疼惜。

  青年朋友消失了!社會發展的腳步,資訊發達的速度,面對變化萬千、種類也繁複眾多的花花世界,讓身為年輕人的一輩似乎不得不竭力追趕著,深怕步伐慢了失去了競爭力;「賺不夠、吃不飽」,成為無法回到家鄉的最大原由;只是,如此一來無法聚集年輕人的力量的這個社會,讓年輕人總是冷漠對待社會現實,甚至漠視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的重要性。但,究竟該如何讓這個時代的青年朋友從一個冷漠者轉為觀察者,再從觀察者到參與者?周教授認為,年輕人們應該用開放的心態去接觸各種議題,譬如已經是觀察者的年輕人可以藉由架設熱門的社群平台,去影響更多的年輕人。青年朋友無須考慮複雜的政治因素是否會使議題沉寂,重要的是把聲音傳出去,進而讓更多人成為觀察者,甚至成為參與者,有了參與行動就會換來更多的尊重與認同;一直以來國土計畫總是不夠完備,然而,青年朋友無須因此削弱自己的力量,若能做到參與實踐,社會的力量就能成功的累積與擴散。

  土地消失了!除了土地消失,台灣無法自給自足所面臨的「吃不飽」;年輕人對土地的印象模糊,總是冷漠對待社會,是謂「精神不飽」;年輕人無法轉念投入社區工作,把回饋鄉民做為己業,同時也缺乏就業機會,一個簡單「吃不飽」的問題,背後埋藏了很多讓人深思的問題。「青年朋友與土地」這個關係著我們未來的議題,需要開始累積與擴散,「行動」就是現在。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巧媚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林筱蓉、古儀瑩、江欣潔、梁素禎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