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欣芸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這次的迎新田調,我們去看了龍潭客家文化園區、茶廠、羅家伙房、土牛溝、金廣福、天水堂、采田福地、姜阿新故宅、慈天宮、雙堂屋,參訪的地點很多,導覽人員的講解不斷湧入腦中,使我一時之間難以消化,待情緒沉澱之後,方能思考。
在這次迎新田調,我比較喜歡第二天的行程。采田福地、姜阿新故宅以及水井文史工作室的解說員都講的非常清晰易懂,而且發人省思。姜阿新故宅的導覽人員說話簡潔無贅字,每一句都不拖泥帶水又有內涵,深深令我佩服。采田福地的導覽人員熱心而且勤奮,居然連那麼遠的親戚也可以找來,毅力驚人,令我汗顏。當水井文史工作室古武南先生介紹金廣福和天水堂時,更是詳細而且詼諧。他還帶我們去看那價值百萬的LV
1900年美軍用的箱子,還有客家的特殊建築。
從水井文史工作室古武南先生的口中,不斷透露出客家文化的漸漸遺失。古先生致力客家文化,也嘆息現在的客家小孩都不會講客家話,更提到客委會在客家文化的努力上有些缺失。一早在采田福地中,我想到平埔族的文化早已被漢人抹去,現今客家文化又即將遺失。就如同賴玉玲所說「咸菜甕的開發,是建立在不斷越過清代區隔漢人,原住民的土牛番界之墾殖。」從前漢人壓迫原住民,現在輪到客家文化了,是否各文化就是要不斷的融合一或被消融?如果,總有一天,一個最強勢的文化會統一其他文化,或者融合其他文化,那文化保存還需要嗎?到底保護了原住民文化,強調客家文化是為了什麼?種種問題不斷接踵而來,我們經常強調的客家文化的深層意義是什麼?勤儉樸實的客家人早在這花花世界裡被文化消融了,宗族群聚的客家人大多被水泥叢林給隔絕了。不是說成立客家系所、推行客語、建客家園區不好,這反倒是好事,至少為客家文化的保留起了頭。
但客家文化若要不被消融,首先就該自行打開門戶。近年來客家文化雖有被提升,但多建立在好吃、好玩的層面上,能否再精進是一大問題。當我們問道采田福地的人員「現今還有無保留平埔族的文化」時,回答「沒有了,都被民族融合了」。希望客家文化的未來不要步上後塵,更希望客家文化能夠被大眾充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