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筱茜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李喬生平簡介—
李喬,本名李能棋,一九三四年出生於苗栗大湖鄉,以筆名「李喬」發表小說,以「壹闡提」另一筆名發表論述。為國家文藝獎第十屆文學類得主,亦曾獲吳三連文藝獎;曾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於1980年出版以台灣日治歷史和戰爭為背景、橫跨家族三代的《寒夜三部曲》小說,由《寒夜》、《荒村》、《孤燈》三大長篇組合,其中第一部曲,為首部被拍成客家語連續劇的作品,由公共電視台監製的「公視文學大戲」之一。
前言—
近幾年,苗栗客家桐花季之推行,可說頗具盛名的成功,原意念為希冀以簡單的祭儀,呈現客家文化的傳統,傳承客家文化虔誠、祈福的精神,因此用這個「祭」字,來策劃苗栗的客家桐花祭,另結合了客家文化、產業和觀光業等活動策劃,,使得逐年舉辦的客家桐花祭既盛大又熱鬧。2002年,行政院客委會舉辦第一屆客家桐花祭頗受好評,之後連年舉辦,在政府與當地的大力推廣下,桐花祭開始成為台灣觀光的重要旅遊行程之一,在桐花的效用成型後,開始有人討論桐花它的產值、效益、和客家產業,還以桐花祭當作研究的題材,甚至連桐樹樹苗也漲價了。桐花的相關產品和活動越來越多,帶來很大的利益成效,不過,值得讓人思考的是:是否真正明瞭「客家桐花祭」其實質的內涵為何?其中「桐花等於客家」的意象連結及認同又是從何而來?
因此,十分榮幸藉由此次專訪,來聽聽客籍作家李喬老師如何談論其中:
主訪內容—
關於「客家族群」和「桐花」的相關性和類似部分,個人提了四點:
第一點
桐花可說是先進植物
之所以叫做「先進」指的是說--在新的一個地區,它最先到達。由於其先為水漂方式,漂移至一片新的荒蕪地,然後生長茁壯,和「客家是開山打林而來」這一點說來說,是相呼應之。就是說,我們(客家人)也是最先去開山、到荒地裡面開拓田地。
第二點 生命力特別旺盛
油桐生命力很旺盛,那客家人不是一樣嗎?最貧瘠的丘陵地(我們好的地沒有分到),我們在那裡開拓,那個天性不是和油桐很相近嗎?
第三 在時光流動中,生存的價值、生存的方式迅速更改而適應
講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說:在時光的流動中,生存價值與生存方式迅速改變而客家人可適應其中;桐花也是一樣,最先是經濟產物、供榨油這樣,後來時代改變,沒人用了,所以便想出一套:看它的花!這是第三點的相通點。
第四點 生存的能量和意義乃自我創造而來的
所謂生存的能量和生存的意義,是自己創造來的呀!因為油桐籽已沒人要、因為種錯,現在需要結種子(油桐籽)的時代過了,現在用的是人為的PV以後,它(桐樹)為什麼會再有意義呢?就是人所創造出來的!創造什麼?看花啊!
筆者歸結了專訪中所談及「桐花等於客家」的意象連結與內涵,供讀者參考。希冀藉由瞭解油桐花對於客家族群的實質意義後,讓來到苗栗此地觀光的遊客除了欣賞美麗的油桐花之外,也能認識客家族群豐富的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