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美娟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三生)】
論文摘要
擬聲詞是模仿大自然聲音的一種詞彙,(竺家寧1995)把它定義為「摹擬客觀事物的聲音」,又稱「象聲詞」、「狀聲詞」、「模聲詞」。如「嘩啦」是雨聲或流水聲;「轟隆」是打雷的聲音。語言學家都注意到擬聲詞,例如英文的buzz
或
murmur,在語言演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擬聲詞的來源甚至可溯回到無限深邃的語言前期,聲音的模仿是某些生物生存的本能,關鍵在於人類的模仿是有意識的,才能把本能的動作逐漸變成符號。
海陸客語亦有多元的擬聲詞,有單字型、語詞型、∼∼聲型、∼∼滾型、雙聲疊韻詞型及其他型等多種面貌。像「花啦嗶啵」、「暗摸窸窣」都是利用後面的擬聲詞來修飾前面的方式,有視覺及聽覺上的效果。而粵語稱微波後的食物叫做「叮口野食」,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文嘗試分類、分析海陸客語常用的擬聲詞,並盡量列出例句,希望客語的擬聲詞像粵語一樣創新,且更能實際地運用在日常生活上。
曾發表於<第一屆台灣客家語文學術研討會>(98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