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靖宇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一生)】
非營利組織常以法人方式展現,包括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作為推動公共利益與社會大眾福祉之宗旨。本研究「非營利客家社團社會網絡互動之研究—以香港客家社團為例」,析探香港客家社團運作現況和影響。香港早期的研究並沒有特別關注客家人存在問題,因香港的主流社會漠視客家元素的存在,進而導致香港客家人的客家意識較為模糊,在族群認同問題上並不被重視。而香港客家崇正總會於1921年在香港成立,海內外的客家組織均與香港崇正總會取得密切聯繫,故其在香港客家認同運動扮演了核心地位;1988年成立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是現代全球客家運動之濫殤。然而與其他同類性質的社團相比,這些社團除了香港崇正總會之外,能見度及知名度都很低,且隨著香港快速的社會變遷,其他相關以聯繫族群為主旨的社團都不免式微。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與社會網絡分析,探討以香港崇正總會為核心的香港客家社團社會網絡互動情形,分析其中社會資本特性與其功能的內聚與外展(黏著性與架接性)及香港客家社團與社區之間互動的意義;進一步探討客家社團在香港客家認同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分析香港客家社團在1997年回歸之後,客家原鄉社團和香港客家社團的互動關係,了解其呈現的政、社、經關係與對客家認同的影響。本研究期望能透過香港客家社團的社會網絡及社會資本探討,反映出香港客家社團對於客家認同關係與影響。
關鍵字:客家社團、香港崇正總會、客家認同、社會網絡、社會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