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明潔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功薰陶瓷公司將工廠轉為文化村,把苗栗當地的的產業,包括竹藝、蠶絲、農產品、客家米食全部集合,然後成為一個文化村,而將本身的傳統陶瓷場變為觀光型工廠,供遊客參觀體驗。
轉型中當然有遇到問題,從製造業要轉成休閒旅遊服務業,一定會有些落差,而就需要去學習去克服。撐下去的原因是經營者認為這個產業曾帶給苗栗當地繁榮,對當時經濟改善很有幫助,所以將它當成一個使命傳承下去,想辦法永續經營,也認為這是一個有辦法繼續發展的產業。
轉型後跟農產品、客家米食、五穀、竹藝、蠶絲這些異業的結合,大多為主動接觸,少部分是被動接受,幾乎以主動為主軸,也時候也是順其自然的將資源整合。而產品的方面則從外銷到國外的轉為生產國人所使用,設計也從西洋轉為本土的風格與類型,不是以裝飾性質為主而是要實用,例如聚寶盆、茶葉罐、糖果罐這一類的,就是要符合國人的期待,設計的元素則會參考客人的意見或是與商品的企劃研發人員一起研究,推出應景的產品,像鼠年有鼠年的、虎年有虎年的。
五穀文化村現行的內涵是「尊重萬物,感謝五穀」,產業的三個主軸是陶瓷、五穀跟客家,想呈現給遊客的就是:這是客家庄、客家人、客家的產業,利用客家的元素去豐富文化村的文化。經營者認為的創意生活產業就是說要有一個美學、美感,要有深度體驗,要有一些知識。也和社區不同的產業,例如文化產業藝術協會、陶藝協會和社區的一些協會,甚至跟旅行社業務,只要有辦活動,都有結合合作。經營者希望將「五穀文化村」這個品牌永續經營,可以持續存在,也成為苗栗一個地標。
昔日席捲苗栗地區的裝飾陶瓷產業,隨著台灣工資的上漲,轉而跑到大陸、東南亞地區生產等等,留下來的公司也勢必面臨轉型,但轉型所牽扯的層面很廣,從經營者的理念、轉型的方式、產品的生產等等,都需要下一番苦心,也不是人人都能成功的,而這些留在台灣的業者是值得我們去肯定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