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00期 2010/01/01出刊/ 半月刊    

【此為學生習作園地,不代表本院立場】

 

客家文化研究專題閱讀心得

主題:客家的信仰與宗教活動

【文╱曾筱茜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客家的生活點滴與習俗考究,在客家人的「生活空間」與「信仰」中,有著客家人共同的情感傳承與保存。談及客家信仰,耳熟能詳的有三山國王、義民爺、伯公、祖先崇拜等,其各有各的歷史傳說及代表涵意。例如:祭天的隆重與普遍,便因客家人認為:「天」與人的吉凶禍福息息相關,尤其在農業社會,收成好壞,要靠天、婚喪喜慶,小孩出生,均必須拜天,以天為生命寄託的中心,而構成天地人合一的和諧精神。客家人便是如此,靠著相互遵守維護的禮俗,以對天地祖先聖賢的祭祀,來表示宗教並於特定節日進行祭祀活動,以作為人生精神之尋求寄託,這在全球文化史上,可說是一個特有的創制。

  我本身為苗栗公館客家人,在客家鄉生長並長期觀察下,我認為客家人在長期的移民史當中,養成了兼容並蓄、開拓進取的民風,在宗教信仰上呈現寬容的文化現象,可說多神崇拜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徵現象之一,客家的宗教信仰是多元、可並存的。舉例來說,一般客家人信仰儒、道、釋,以及基督等宗教,表示各宗教在客家地區均可被祭拜崇奉的,像在公館地區,客家人除了設廟奉祀神明外,家家戶戶也可見神案佛龕的設置,為供奉家中的祖先,也就是阿公婆牌位及神明。若生活遇到困難挫折,更是祈神護佑,晨昏燒香。

  客家宗教信仰上,較沒有制度化、制約的宗教形式,可說大多是世俗宗教的多神信仰,反映在寺廟供奉上,便常見在同一寺廟中,可看到佛教菩薩、道教先師等,同享客家人所奉之香火。過去客家人在遷徙中,飽經戰亂和顛沛流離之苦,對於和平安定的渴求,自然寄託於神明,希冀解救苦難,其過程便創造出獨有的客家信仰文化。如同老師所述之核心思維,便是「族群關係決定祭祀信仰」,由於開墾歷史與物資、環境背景等生活樣式之成果總和不同,其所外表出及內涵之文化,便各具特色,套用於地域也不例外,像是台灣客家南北部之差異。宗教、信仰等深層內容,是心、物兩面行動模式和生活模式的複合體,像可說客家信仰是宗法社會的產物,即為此意。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巧媚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林筱蓉、古儀瑩、江欣潔、梁素禎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