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00期 2010/01/01出刊/ 半月刊    

【此為學生習作園地,不代表本院立場】

 

客家社會文化專題心得報告

【文╱劉尹萱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在客家人的信仰中,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山國王以外,相信大家亦常常聽見「拜天公」。

  原來在客家人口中所謂的天公,是指三官大帝,雖然說法眾說紛紜,人云亦云,不過根據史料統計最多的說法是,因為自古的學者大都以「天」的觀念為其治學的主要思想,及思想中心,而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習慣將無形的東西具體化,所以將無形的敬天概念具體化為了玉皇大帝或是天公,認為是天、地、陰等三屆中至高無上的神明。也由於玉皇大帝的尊嚴超越形容,所以一向喜歡神像的漢民族也不大敢塑造本神的神像。正因為如此,玉皇大帝下的三官大帝即便成了一般百姓所較能親近的形象。這種現象符合了人們由自然崇拜逐漸神格化,其後,靈魂崇拜又取代了自然崇拜,於是三官大帝便被附會為堯、舜、禹的替身。

  然而,儘管時代背景一樣,身為新移民者多從事農耕為主要經濟活動,所以在奉祀神祇的選擇為,能保佑豐收的土地公和三官大帝,但是,泉州和漳州籍的人們卻是有區別的,例如:泉州人比較注重玉皇大帝,有所謂「迎天公」的活動,這是漳州人所沒有的;又,漳州籍的民家天公爐有三個環耳,而祖籍是泉州的則用四個環耳的天公爐。

  所以這些異同處(同:時代背景、信仰或者傳說;異:漳、泉重視的神明……等等),不僅是新移民在遷徙的過程中,與漢原關係密不可分,也不是「原鄉經驗移植」可以解釋所有現象的。然而其中的奧秘與差別便成了大家值得探討的問題。

98.11.04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巧媚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林筱蓉、古儀瑩、江欣潔、梁素禎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